陈怀皑先生,福建长乐首占人,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病逝,享年七十四岁。为纪念这位我国新时期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以及他热心关心家乡的文化事业,和笔者的一面之缘,特作此文以记之。
那是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七日晚上七点半,我冒着雨来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八号宿舍楼,叩响了陈怀皑先生的宿舍门。陈导在电话上知道我是第二天将离京回乡,破例约定在晚间接见我这位家乡来客。门开了,走出一位中等身材,和蔼可亲的长者,直觉告诉我,他就是陈导。果然,他还没听完我自我介绍,就热情地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一边说:“请进,请进!”一边把我让进他的书房。走进里屋一眼瞥见北墙上挂着一幅条幅。上书醒目的“执著”二字,笔力道劲;东墙上挂着一面彩色京剧剧照,两边装饰着神态各异的京剧脸谱;两大书橱里摆满了书籍,写字台上堆放着几叠厚厚的资料,显示着主人的拥有与追求,兴趣和爱好。陈导热情地招呼我坐定,接着我们就谈起了电影《霸王别姬》。我告诉陈导:“家乡人得知《霸王别姬》获奖非常高兴。”边讲边拿出长乐报纸《吴航乡情》第三期,指给陈导看。报头版登了长乐籍中国导演陈凯歌《霸王别姬》获大奖的消息。”陈导高兴地边看边喊他的儿子:凯歌,小张带来了家乡的报纸,登了《霸王别姬》的消息,你来看看!”陈凯歌走进书房,向我点点头。他,一米八的个子,高大魁梧目光深邃。父子俩饶有兴趣地看完那则消息。接着他俩仔细地向我询问了家乡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当我向他俩介绍了长乐首届民间闽剧艺术节的盛况以及家乡观众对电影的评价时,父子俩显得格外高兴。在友好亲切的气氛中,两代著名导演欣然接受我的建议,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照相机里胶卷用完,陈导还拿出他的照相机,除了三人合照外,还单独与我合影一张,后来特从北京寄给我,这对于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家乡影迷,是多么值得记忆的啊!
一九九二年十月,长乐“撤县设市”期间,长乐电影公司特举办长乐籍著名导演陈怀皑、陈凯歌作品展映,让我再一次欣赏到陈怀皑先生执导的《虎穴追踪》、《青春之歌》、《大河奔流》、《双雄会》、《平原作战》等影片。我做为一个普通的影迷,对他执导的《青春之歌》、《野猪林》、《杨门女将》、《知音》、《铁弓缘》等影片,尤为熟悉和喜爱。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部部称得上精品,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已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
陈怀皑先生一直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事业。八七年夏天,为了长乐闽剧团的《遗恨姑苏台》送省调演,当时六十七岁的陈导,冒着盛夏酷暑亲临长乐剧场,精心指导排练……一九九三年还应邀担任长乐首届民间闽剧艺术节的艺术顾问,并从北京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
陈怀皑先生,这位对电影艺术的执著追求者,如今离开我们一年了。然而,在我珍藏的录像带里,永远留下他题词的身影和对家乡影视观众的话语:“我从小就在长乐演戏,那是刚有一个剧团的时候,那时我才十几岁,就在长乐新剧场演闽剧。所以知道我们长乐老乡,都是戏剧、电影、电视的热心鉴赏者,当然你们观在,鉴赏之前要好好选择;现在有些节目不怎样,要谨防伪劣产品,不要上当,浪费时间,浪费钱。所以电影可以选择观众,观众更可以选择电影,我们现在电影家也在选择观众,部分电影有时也不能适合所有观众,所以要两头选择。”这精辟的分析,谈谐的语言,以及他为家乡影视迷俱乐部的题词,将永远鞭策和鼓励我为繁荣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您虽然走了,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今年的10月5日,我将真诚地为您献上100朵红玫瑰……我只想说“您安息吧!”,但您的精神永远是激荡于天地之间的一股正气!
(福州市影评学会会员 张善国)
|